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已经播出。《记住乡愁》对中国的乡土文化进行了深入开掘和展现,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也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兴趣。它所表现的中国乡村生活的独特形态让今天的人们有所触动,让他们的...
本文节选自2017年1月《大学生》杂志。 第一次看到乡愁二字并对其产生印象,应该是在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之际。其时只觉这首小诗情感饱满、朗朗上口,瞬间就喜欢并背会了它。后来,这首...
传统村落里的村民,既是村落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一种文化共同体。传统村落保护,不仅要保护好村落实体,更要保护好其中蕴含的“活态文化”。 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号将不再“一劳永逸”。日前,住建部办...
“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正面临新的困境,已经建立名录的传统村落正趋向‘十大雷同’。如果失去了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和活力,传统村落的保护将无从谈起,留住‘乡愁’也将落空。”中国文联副主席、住建部传统村...
古村旧巷老人家。本报记者王斌来摄于江西婺源汪口村 溪绕鸭栖老宅前。本报记者孔祥武摄于福建屏南漈头村 古村不墨千秋画。本报记者何璐摄于江西婺源篁岭村 原标题:...
古村落的负载很大,压得它喘不过来气,在这样的困境下,古村落的希望在哪里?我们如何破解? 我想用“三个抓手”来应对现有的困境:第一,保护规划先行;第二,引入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第...
2016年8月,阮桂君带学生在陕西山阳县天竺山镇调查方言。张静静摄 这几年,方言的话题常常被人提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切实感受到,方言正在流失。很多方言词我们已经不会表达。祖孙三辈,假如祖...
广东林寨古村村口的一面残墙将被保存下来作为遗址 在广东河源市和平县林寨古村村口,立着一面火烧后的山形残墙,那是这个千年古村的历史记忆。 在长期跟踪古村落的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鹰...
松阳县山下阳村,工作人员取下老屋屋顶瓦片,准备进行修缮。新华社发 松阳县山下阳村的古建筑。新华社发 文 / 本报记者 李韵 本报通讯员 刘宇佳 踏入浙江丽水松阳县,只见田...
第四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日前在清华大学举行。本次论坛以“重现生机”为主题,为传统文保方式与高新技术提供了交流与展示平台。很多专家学者都谈到,我国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村落,古村落保护...
关于乡愁的安放,我曾经引过一句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个人只有离开家乡,才能感觉到乡愁,它是关于家乡的记忆和情感皈依。但是,在城市化时代,一个人一旦离开了家乡,可能就回不去了,就好像...
编者案:2016年6月6日,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民俗中华”推出了刘魁立先生的首发专稿《活鱼须在水中看——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该文就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为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提出了...
大拆大建、张冠李戴“假古董”、过度商业化……尽管近年来我国已经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新华社记者近日深入福建、广东、湖南等全国多地调研发现,保护过程中仍出现了令人忧虑的三大怪相。 怪相...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国际公约的方式推动的一项人类事业。中国积极参与其中,既是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的表现,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的积极参与不仅表现在制度建设...
作者简介:刘魁立,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中心顾问。 2016年5月27日,当银发飘飘、82岁的刘魁立先生健步行走在江西省玉山漏底...
人物简介: 阮仪三,1934年生于苏州,196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等职。被誉为“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
传统村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国民的集体乡愁。三十多年城市的快速发展,有很多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近10年间90万个自然村消失,农村文化生态遭到致命破坏,村民失去了固有的传统和家乡的归属。绝不能在新...
“十余年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手做何事,都不曾忘却对后沟村的一份思念。事物的原点总是最具魅力的,我们渐渐感到,后沟村就像自己的一个故乡。我们对后沟村有一份文化的乡愁。”当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近日...
日本岐阜县素有“森林与溪流之国”美称。合掌村就坐落在岐阜县白川乡的山麓里。“合掌造”房屋建造于约300年前的江户至昭和时期。为了抵御大自然的严冬和豪雪,村民创造出的适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筑形式。屋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曾经,这句诗描述着人们心中对故乡的情感。在我国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乡愁又意味着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当代乡愁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