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初期,中日美三国民俗学界都不约而同地爆发了对于学科危机的深刻反思。日本方面,菅丰教授策划了一起他与福田亚细男之间的“世纪论辩”。论辩不仅对20世纪的日本民俗学进行了反复的学理辩难,也...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
日前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盛况空前。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共聚一堂,就亚洲文明的诸多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对话。笔者参加了“亚洲文明互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分论坛,并就“口...
银发飘飘,满面慈祥,如风的身影,依然行走田野。他以不老的童心,守护着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魁立先生,一位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受到良好学术训练,修得一身民间文学、民俗学调查研究...
摘要:若将民俗学与民俗生活的对话关系划分为五个层级,就会发现任意一个层级的学术成果都只能在同一层级,或与相邻上下两个层级之间进行有效对话。前沿学术的跨层流动不仅表现为时间上的延滞,还表现为数量...
近日,“中国民俗学之父”钟敬文先生的著作全编《钟敬文全集》出版。1月19日,“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钟敬文全集》出版与钟敬文学术文化思想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 ...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命题。该命题最早是针对外宣工作提出的要求,随着习近平同志对文艺工作指导意见的进一步阐发,中国故事的内涵逐渐丰富,外延逐渐拓展...
朝戈金是当下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界知名的中年学者,其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民族文学、文艺学理论、史诗学、口头传统研究等,且卓有建树,自成一家之言,在中国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乃至国际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地...
原标题:《金庸江湖手册》后记 《金庸江湖手册》前身叫《点评金庸》,十几年前的一本畅销书。那时我还在读硕士,从来没有写过书,也不知道写书、出书的规矩,只知道把自己挑灯夜读的各种欣喜和感悟写...
摘 要: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中文译名共同使用了“保护”一词,许多学者误以为这两种保护是同一性质,实际上其英语表述及内涵均有本质区别。前者是由联合国教科...
摘 要: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
作者:施爱东 “岭南民俗学派”作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地域流派,是我的导师叶春生教授创立的。老师今年虚岁80,十年前退休,离开了他心爱的讲台,接着,先后从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民间...
“从中国的夏至那天起到今天一周了,柏林的气温下降到了每天15度左右的低温,我都穿上薄羽绒服取暖,可以认定二十四节气确实是中国的自然节气,套在德国的气候上是不适用、不科学的!这,正是中国二十四节气...
一、理论与方法 马千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2014级博士生):普罗普对《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一书花费了很多精力,用人类学方法对大量民族志资料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书中比较靠后的部分提...
摘 要: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形成了相互竞争的传说,正是基于更可靠的史料、更有效的逻辑,“历史”具有了高于一般“传说”的话语权威。人类知识需要积累,更需要不断地否定和淘汰,否定的力量主要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句话为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首先需要深入...
摘要:刘魁立先生作为早期中国民俗学界少有的具有留苏背景、精通俄语并取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在中国民俗学教学与课程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他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宋颖 陈进国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7年6月 读了《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中的文章,不由得想起我第一次下乡去做田野调查时的情景。那时我21岁,还在...
乌丙安,蒙古族,1929年生于呼和浩特市,祖籍辽宁喀喇沁旗,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辽宁大学教授,创办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并任多年主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全权会员(全世界78人中国仅2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 11月29日下午,2017“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继续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以《科技与人文协奏才会有最华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