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手持“火笔”作画 刘浩 摄 作者 刘浩 烙铁为笔,灼木成画。火笔画,原称烙画,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历经千年,流传至今。 记者近日专访了安徽省级非物质...
一看到古筝,再忙乱,袁莎的心间都能涌出一泓清泉。 “这件乐器,怎么说呢?”爱之深,太熟悉,说起来,不知道从何处说起。 一旦在古筝跟前坐下来,袁莎就踏实了,安稳了。十指间,二十一根琴...
粟田梅向记者们介绍侗锦织造技艺。 由省委宣传部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20 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组成的采访团,来到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 今年 53 岁的...
真丝印花被面、蓝印花布、蓝印拷花头巾……你对这些老底子的东西都熟悉吗?在很多年前的杭嘉湖一带,这些东西可流行呢,特别是“凤穿牡丹”的真丝印花被面,几乎家家都有。如今,这些东西越来越少,很多人都...
乌兰巴拉在接受采访 人民网黄玉琦 摄 7月17日上午,“寻找草原英雄”2017中外大学生内蒙古之旅团队来到了通辽奈曼旗版画创作培训基地进行参观,并现场采访了版画非物质遗产传承人乌兰巴拉。 进...
这门手艺工序复杂。 汤春甫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部确定的宣传口号是: 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 浙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
5月10日凌晨,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金钱板艺术家史生荣老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4岁。史生荣老先生师从已故金钱板表演大师、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邹忠新。 金钱板是四川等地传统说唱艺术,至今...
朝阳报记者 张正晔 摄 人物名片 张晓航:1974年生,祖籍安徽淮北,是清末民初北京著名武术家张长祯先生(慈禧太后贴身侍卫)第四代嫡系传人,“张三功夫”第四代传人、掌门人;在传统武术、中...
工作中的唐文泰老人 恒春奇制作的戏曲盔头 近年来,洞口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精神,坚...
图为陈行国在制作布龙。(林海 摄) “很多国外的客户在网上询问,我们家制作的布龙是不是纯手工制作的?”昨日上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化布龙”的代表性传承人陈行国在家里一边忙着制作布龙,...
1月18日,2017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在济南历山剧院启动。在当晚的演出中,来自莱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第九代传承人于永波的表演大放异彩。为了传承武术精髓,于永波不仅义务收徒,...
学不会、记不住、弹不响? 十几名古琴爱好者,在过去的三个月,跟随任景利老师完成了最关键的古琴开指破冰之旅。 其实任景利——国图文津琴社的主讲人,上课就爱聊天,讲得还特别慢,...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 中国历史上对琴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其中包括琴的文化、故事、曲谱、演奏等内容。孔子、司马相如、蔡邕父女、嵇康、王维等都对琴有研究;伯牙、子期的知音...
毛猴制作工艺产生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毛猴制作工艺必须是全手工制作而成,用料简单,浑身全是中药。毛猴是使用中药中的辛荑、蝉蜕制作而成,毛猴的头是取蝉蜕的头制作而成,辛荑做身子,蝉...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产于江西省婺源县龙尾山,至今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江西上饶市婺源县江湾镇大畈的偏僻小山村,村子背靠龙尾山,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产地。他雕刻的作品陆续入选了《中国石砚概观》...
周村铜响乐器生产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据记载,从明代开始到清朝时期,冶铸水平已相当高超。周村铜响乐器发音圆润、清脆、有水音,音色纯正,音量持久,被京剧界誉为“周村派”。1960年梅兰芳到淄博演出,称...
中国最早的纺织印染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到了十三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广泛传播,蓝印花布工艺也随之得到普遍应用。周村周家老染房蓝印花布采用纯植物靛蓝染色,用石灰和当地生产的黄豆加工而...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种扑灰起稿手绘年画,产地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姓王的民间艺人,最初的作品大多是神像和墨屏花卉。到乾隆末年地方上作扑灰...
“猴加官”又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流传了近300年,是豫中地区独有的民间特色工艺品。 “猴加官”是取其谐音“侯加官”,暗示官上加官的意思,以表示庆祝祝福,是一种很...
“淮阳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庙会”中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其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造型虚幻、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