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心顾问刘魁立先生的带领下,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风铃之约”长辛店千年古镇调研活动,中心主任李春园、专家委员会主任施爱东、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玮一同参与了本次考察活动。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丰台区文委和长辛店街道的全力支持。
刘魁立先生一行在“王家口”
长辛店古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西南部,北邻卢沟古渡,东依永定河畔,距离天安门仅19公里。相传,宋代杨家将率大军向涿州进发,此处是必经之地。元代,这里被称为“泽畔店”。明代,这里形成了长店和新店2个村落。及至清代,长店与新店连接,称“长新店”,后衍化为“长辛店”。
另外一种关于“长辛店”名称的坊间说法是,明清时期,这里曾是距离北京城最近的古驿站,也是进出北京西大道的门户,俗称“九省御路”。这里是京城官员出京和外埠官员进京及各地商人歇脚之地。街上商贾旅客云集,店铺酒肆林立,无论打店歇脚的商客,还是进京赶考的儒生,或是穷困潦倒的乞丐,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混杂其间,人来人往,车马声啸,热闹非凡。因店家每日清水泼街,总给人一种气象一新的感觉,俗称“客有常来,店要常新”,于是地名也被叫成了“常新店”,后来谐音为“长辛店”。
现今古槐盖顶的长辛店大街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前,长辛店却如被时代遗忘的角落,在岁月的冲蚀中渐次荒凉,昔日繁华的街道变成脏乱差的棚户区。百姓的居住设施、卫生条件、出行交通等明显滞后于其它地区。昔日古镇的繁华风貌与当下居民生活条件的局促落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甚至是过客的忧虑和叹惋,而改善现有环境和局面的呼声成为萦绕在当地政府和居民脑海心间最强烈的音符。
对于任何一个有着历史文化的古镇来说,在向现代文明迈进的同时,毋庸置疑的都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将古镇的历史文化留存?如何将当地形式多样却又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留存?
记载了各种历史的火神庙
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来说,长辛店被口口相传为千年古镇,然而,目前可考证的、载入史册的确切年代还尚不可知。现在这里汇聚了多种文化记忆,如:红色文化、军事文化、宗教文化、口文化、铁路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一一考证、用心梳理,留下宝贵的文化记忆。
从民俗文化的活态形式来看,长辛店依然保留着很多极具传统样式的生活模式。例如:在这里的一家只留有一个“店”字标牌的类似几十年前供销社的门店里,依然保留有上个世纪打酱油的销售模式。在街角林林总总的路边摊上,依然还有当初打铁匠的手工传承.....
所谓文化的传承,包括两个指向:一是从过去到当前的传承,一是从当前到未来的传承。文化的传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不仅需要记忆,而且需要建设和完善。
而对于文化乡愁来说,乡愁的愁,不是简单的愁绪满怀,而是我们应该抱有一种忧患的意识,将一些即将消失或是面临断层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文化,进行记忆和积累,如燕子衔泥般,一点一点垒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头,保存、记忆和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