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春园女士在“中国乡愁文化玉山研究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乡愁,是中国人最深切的人文关怀。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主题。耳熟能详的诗句如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抒发了他们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更是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怀。当下让人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成了政府部门为人民谋福祉和社会组织及各界人士为家乡的发展、为改善乡亲们生活状态的共同追求。
乡愁,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维系群体情感的黏合剂。离家在外的游子,在回望自己走过的历程时,内心都会生发出一种对于故土的眷恋,对于家乡父老的牵挂,对于童年生活的怀想。故乡的山水、乡音乡情、乡土气息和家乡美食的味道,总能触碰到游子们心中的柔情。不论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人飞多高,走多远,总是希望家乡能变得更美好,希望自己能为父老乡亲做些有益的事情。正是因了这份浓浓的乡愁,黏合了“曾经”和“现在”,黏合了“故土”和“游子”,黏合了“养育”和“回报”,无论何时何地,乡愁让人们的心紧紧相连。
乡愁,也是国际视阈下的文化主题。人们游走在他乡,却随身携带着故乡。不分国别,离开家乡的人们都怀有这样的思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赫尔曼·黑塞说,在一切困境中,指引我们的都是乡愁。黑塞在他的自传体小说《乡愁》中,把从童年到成熟的困惑与彷徨,亲情的呼唤和牵绊,对大自然的向往,直至心灵和精神上的归依,都作了深刻的描述。德国政府甚至把乡愁融入家乡文化保护运动里,并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社会行为。
当下,很多村庄成了空心村。依然生活在村庄里的,多数是老人和一年到头也看不到父母的儿童。乡愁,是他们心中的愁苦。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我们的真诚,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乐业安居,为孩子们建设美丽的新乡愁。让妈妈回家,让年轻人回乡;让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也拥有美好的童年记忆,拥有他们可资回忆的美丽乡愁。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就是我们的使命,是我们每个人肩负的责任。
中国乡愁文化玉山研究实践基地今天在这里揭牌,必将开启乡愁文化研究崭新的一页。希望在风铃之约合作,在美丽乡村建设,在乡愁文化研究、人才培养,在传统文化的传承等方面,研究实践基地都会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