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2017年1月《大学生》杂志。
第一次看到乡愁二字并对其产生印象,应该是在看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之际。其时只觉这首小诗情感饱满、朗朗上口,瞬间就喜欢并背会了它。后来,这首诗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春晚唱彻举国上下,在流行歌曲刚刚起步的那个时候,终是旋律胜过了内容,对于诗中深藏的关于乡愁的意涵,于我而言几乎还处于懵懂状态,并没有想着去深刻地做出理解。想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开始自己的天涯羁旅,又怎会存有乡愁的感怀和理解呢?
后来,离开父母和家乡在外漂泊求学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成长,总会在如意或是不如意的时候、各种节日的时候,想起儿时故乡的景物,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每每想起时,心中总是暖暖的、甜甜的、却又莫名地惆怅,恨不能马上回到当时的场景中,昨日重现一番。这种被很多人称之为“美丽的忧伤”的情感,一直追随着我,直至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而我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出于一种“在其位谋其事”的心理,开始有意识地探究关于乡愁的各种话题和文字。
乡愁的产生与内涵
人类的乡愁,自古有之。《汉书·元帝纪》有云:“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自从有了迁徙,有了人们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有了跟亲人的分离,乡愁的情绪就油然而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于乡愁的解释是这样的:“乡愁,是指怀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这大概是对于乡愁的一个最普遍最简单的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中的这一段文字,表达的就是在外士兵的忧伤的思乡之情。1688年,瑞士医生候佛(Hofer)在他的一篇医学论文中提到了乡愁的概念,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思乡病(homesickness),必须进行治疗。可见乡愁,是古今中外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情绪。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多样化,外出人群的种类增多,从单纯的士兵思乡,扩展到了“游子”的概念,这里的游子,统称离开家乡在外面工作、学习、旅游或做其它事情的人们,范畴可以扩大到国界之外、年代之外。就乡愁的意涵而言,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更加遥远,同时更赋予了它时间跨度的概念,乡愁的情感也不单单只是体现在忧伤的层面上,而是更加复杂的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怀释放。
从学术的角度看乡愁的概念,中外学者们的定义因思考角度不同而异,概括起来有以下这些观点:乡愁是人们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想象;乡愁多产生在城市人群;乡愁根植于对过去的远离和对现在的不满;乡愁是一种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后产生的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和情感,是一种对远离过去生活、过去时间片段的回忆和思念,等等。
无论是哪种对于乡愁概念的阐释,都离不开以下几个要素:时空跨度、思念与回顾、美好与忧伤。人类情感的丰富程度随时代的不断前进而增加,乡愁的内涵也逐渐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因此,在我看来,乡愁,表达的是离开一个地方之后,对这个地方产生的思念的情绪。这里所谓的离开,包括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从时间跨度来说,乡愁是一种从现在到过去的回望和难以忘怀的情绪。从空间跨度来说,乡愁是指从现在的处所向以往处所的一种回顾和留恋。穿梭于时空的乡愁,往往代表现在不曾有的一种温度、一种味道、一种场景,激发起人们对于既往的想象和情感追思。
乡愁的范畴
乡愁的具体指向不同,其内容也不相同。因此乡愁有其截然不同的类别。这一点,学者王宗法在对白先勇文学作品的评论中也曾提到过。从乡愁的指向和侧重角度来看,乡愁可以分为三个类别:小乡愁、大乡愁和文化乡愁。这个分类比较客观地解释了乡愁的范畴和内涵延伸。
小乡愁。意指背井离乡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是一种产生于个体最直接生活的小情怀。有人说,乡愁就是妈妈的味道,是家乡的那缕炊烟,是八月十五如水的月色,是七月十五奶妈做的一尾面鱼,是儿时嬉笑打闹的小伙伴,是土得掉渣的乡土游戏,是邻居的老爷爷,等等。其实个体的这种小乡愁,都离不开人、物(景物)、事三个载体。正是在当初的那个特定的环境下,那些特定的人,和与自己发生关联的特定的故事,构成了乡愁的三维立体空间,使得乡愁牢牢存放。也正因此,个体的乡愁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差异。比如李白式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乡愁,人皆有之。而杜甫虽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浓浓思乡之情,却遭遇着不是谁都会遭遇到的“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困境和无奈,其乡愁在美丽与哀愁的强烈对比中,美好的思念和强烈的忧虑更甚。还有当年鲁迅先生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土,看到记忆中欢快、明丽、生动活泼的项带银圈的十一二岁少年闰土,在社会的动荡和窘迫的生活面前,变成了一个脸色灰黄、皱纹交错的中年男人,曾经的豆腐西施站成了圆规式姿势,曾经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似乎连鸟雀都不再光顾”,美丽的乡愁被沉沉的失落所击溃而无处安放。
大乡愁。表达的是离乡去国者,其怀乡之情由家而国,由亲人而族群。思念对象的层次由小变大。留学和工作在国外的游子以及海外华人侨胞对祖国的思念,两岸人民盼望回归和统一的急迫心情,表达的就是一种积极的大乡愁。每次当我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心中的爱国热情总是悄然被叫醒和放大。有时可能在国内并不注意的细节,到了国外却要小心翼翼,生怕一不留神一个小小的不良细节,给祖国母亲脸上抹黑。我相信每一个具备基本素质和教养的人都是这样一种心情。随着空间的距离被拉长,环境的陌生让我们突然滋生了家国的大情怀,让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种从“小家”走出来迈向“大家”的心理历程和乡愁情结,赋予了我们一种无上光荣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更不用说像余光中所描述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回归家国之情怀。而翻开文人们的诗篇,当年词情超人、性格懦弱的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时发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千古慨叹!纵然“雕栏玉砌犹在”,一旦亡国,便只有深深的凭谁都无法丈量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然而流来流去,何曾留出过自己的内心?!李清照更是在故乡被金国被占据之际,道出了“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对故乡的刻骨怀念和热爱,那浓烈的醉到骨子里的乡愁,又岂是沉香能够消除得掉的?
文化乡愁。表达的是一种随着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遗失和渴望回归的强烈情绪。所谓文化,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所习得和积累的并为自身所默认且潜在地主导人的思想、行为记忆习惯等的一系列知识、经验、感受等的总和,它产生于群体行为又作为一种惯例指导群体行为。如果说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就是我们的能够生存或是生存得更好的精神环境。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是有目共睹。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高科技、互联网正在统治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和快餐文化的侵蚀,严重阻碍和破坏了传统文化在这代人身上的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极端的生存压力挤压,所幸人们及时认识到了这一点,对于传统文化回归和继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正如香港作家董桥说:文化乡愁就是“对精致文化传统的留恋”。而我们要做的,却不仅仅只是留恋,还要去努力营造这种精致文化传统的空间,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构造传承传统文化的链条。
结语
写到这儿,我想起第一次见到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先生、也是我第一次正视“乡愁”二字时,他说:其实对于当前的人们,一方面要记得住美丽乡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为我们的下一代建设美丽乡愁。如此,美丽的乡愁、丰厚的传统文化,才能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张玮,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