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承担的负载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自然的摧毁和侵蚀。古村落里的建筑属于乡土建筑,它的设计理念强调经济和实用,主要是木混结构,如砖木、石木、土木,在风雨的侵蚀下会自然老化。另外,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失衡、空气中的酸雨等对木结构、砖瓦都有侵蚀。还有人类的建设,对地形地貌的改变影响到古村落(古建筑)的存在环境,如山西的采煤沉陷对古村落古建筑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这类负载是客观存在的,但只要保持古建筑的合理利用、维护,有人居住,解决好古建筑的排水和防潮问题,替换部分坏损的木构件等,便能有效地延缓其老化。
第二是人为的拆改。古村落里的很多古建筑,它的建造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价值结构和社会网络关系。现在社会发展加快,新的需求带来了很多人为的拆改。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乡村富裕了,老百姓为改善居住条件,拆了很多古建筑,最突出的是替换建筑材料,用现代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手段干预原来的古建筑,给村落和古建筑风貌特色带来致命的破坏。我们必须要重视人为的拆改,多“疏导”而不是“堵”,即一定要正视居民的实际需求,想办法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做详细调研,将村里的建筑合理分类,制定不同的保护、利用对策。
第三是旅游的过载。可以发展旅游,但当前是只要有一点商机,都拼命地发展,并且认为唯有做大做强才行,这是认识的误区,目前中国的古村落和古镇都有旅游发展过载的倾向。乌镇对商业的严格管控,对原有格局的较好维护,值得肯定。
旅游对古村落的干扰和破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设的旅游设施如饭店、停车场对传统风貌造成破坏。二是超出旅游容量的发展对文物古迹带来严重的破坏。三是如果配套设施跟不上,仅老百姓搞农家乐,排污就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四是对原有社会网络的破坏,这点非常令人痛心。古村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是一种熟人社会关系,古村落里的人与人之间非常亲近和睦,他们不靠法律,而是靠宗祖血脉、伦理的约束。旅游如果没有好的管控,如很多人开农家乐、民宿,相互拉客,产生竞争,很容易出现邻里之间的矛盾,原有的和谐的社会网络就会逐渐解体。
第四是欲望的负载。人的欲望害了古村落,现在古村落保护恰逢大好时机,传统村落保护、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国家资助的力度开始加大,很多地方政府整合了多项资金。如果我们只看到这里的“商机”,把古村落当作一种致富的载体。到古村里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按照古村落发展规律去做事情,如施工单位不断地用现代的、方便获取的材料去建造古村,不去考虑古村自身的历史脉络;地方政府、干部、老百姓如果一味地从经济利益出发,也会给它带来很多破坏,并且破坏是不可逆、非常危险的。
作者系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土建筑遗产和传统村落保护、活化研究。
刊于:《河南日报》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