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丝印花被面、蓝印花布、蓝印拷花头巾……你对这些老底子的东西都熟悉吗?在很多年前的杭嘉湖一带,这些东西可流行呢,特别是“凤穿牡丹”的真丝印花被面,几乎家家都有。如今,这些东西越来越少,很多人都把它们当古董了。
但在浙江省北部的海宁市黄湾镇(尖山新区)大临村,年近古稀的邬韵生仍在继续从事制作这些“老古董”。半个世纪如一日,他练就了精湛的技艺,成了这项“非遗”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半世纪练就印染绝活
邬韵生今年68岁,仍会经常在家里忙忙碌碌地帮人赶制真丝印花被面。
在他家中,两床白色的真丝被面被他铺在操作台上,只见他手握刷子,不断舞动,不一会儿,白色的被面就被染上粉红色、橘黄色的图案。“这是一幅凤穿牡丹图,寓意着吉利、美好和富贵,过去嫁女儿,几乎家家都会准备这样的被面。”邬韵生说。
“手工印染是门老手艺,我18岁开始当学徒,现已整整50年了!”据邬大伯回忆,他初中毕业后正巧遇到生产队办印染作坊,大队领导看他有文化,便叫他到印染作坊来工作。
18岁的邬韵生跟随手艺很好的黄炳鰲学印染,从刻画制版、调色到印花、高温定型,十八般手艺样样都学,久而久之便掌握了拷花的制作手艺。之后,他又掌握了印染作坊手工印花和刻花版的高难度技术,无论客户需要什么样的花纹,他都能自己制版、自己印刷。
乐在其中成了传承人
据了解,海宁黄湾的印染作坊起于清朝,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发现这里女子的头上都包着蓝印拷花头巾,被这颇有江南特色的头巾所吸引,便让一家染坊赶制180条蓝印拷花头巾带回京城。
“蓝印拷花头巾、印花布流行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印花布。”邬大伯说,那时中老年妇女在田间劳作时头上包着印花头巾,成了田野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审美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手工印花布不再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邬大伯说,1990年前后,各地村办印染作坊相继退出了历史舞台,员工解散。他不愿放弃这门从小就热爱的手艺,请求村干部让他继续干下去,村里便继续挂着染坊的牌子,但只有他一个人坚守着这古老的手艺。1992年,染坊正式与村里脱钩,成为个体染坊。
印一床真丝印花被面,一般要花上90分钟时间,来回在操作台的左右前后跑上十几圈,换上十几张花版,还要调十几次颜料,特别是换花版时,每张花版放下去都要对准被面的图案,稍有差错就要赔钱。被面印花后还要放在炉灶上蒸,这样真丝印花被面不易褪色。这项工艺非常复杂,收入却并不高,但即便如此,邬大伯也难以舍弃这个干了几十年的老行当,只要有人拿来真丝被面要印,他从不回绝。
邬大伯说,尽管从事这个行当非常辛苦,赚不到钱,但他还愿意继续坚守,因为这已成了他的爱好,能给他带来快乐,也是这份热爱这份坚守,让他成了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印染传承人。“在我的晚年,我要把这门老手艺更好地坚守下去并设法传承下去!”他说。
文章来源:嘉兴在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