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大讲堂 / 乡愁美文

婺源 悠长寂寥的雨巷
2016-05-14

去婺源,找一个清晨撑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挨次拜访。

我们这一代人,很小的时候,就读过戴望舒的《雨巷》,情感深处多少都蛰伏着些丁香忧郁。迷茫彷徨时,渴望相逢;烟雨迷离中,期盼邂逅;最终擦肩而过,仿佛一声叹息,多年后也许还记得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真正的雨巷其实在婺源,婺源的思溪才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忧怨的姑娘必经之地。雨中斑驳的墙面,盘踞的老树根,覆满青苔的花盆,才衬得上她手里擎着的油纸伞和太息般迷离的眼光,方能让她的足音在青石板上清脆作响。

我来到婺源,也走进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却不是为了寻找丁香姑娘。我要邂逅的是那些散落在古街巷弄里,雕刻在雕梁画栋间,撰写在牌坊宗祠上,由婺源的仕宦、进士、文人墨客以及他们的子孙传承千年而不颓的中国梦。

这是思溪的振源堂,建于清朝嘉庆年间,通奉大夫俞士英祖居,其砖雕、木雕、石雕精美华丽,朴素简约中深藏着繁复与奢华,大气磅礴中蕴含着章法和玄机。屋主现在经营着婺源的绿茶和皇菊,却似并不热衷于买卖,只待我们走到近前,方才抬头捎带顺了句:“皇菊也可以带点儿回去。”很有一种陶然忘机的感觉。

像这样的风水古井,建在火字路口,仅江湾一个村子就有七眼之多,且按照北斗七星的格局排列,据说能起到辟邪聚财的作用。

这是经学家江永家里天井接水的缸,他家的格局与别的仕宦家略有不同,除了设有单独的私塾,天井也不在正堂,西厢房前另辟有一方天地,似专为会客而设,品茗听雨,别有一番意境。

在延村的聪听堂,我遇到了一位年过花甲的金姓老人,看到老人正躺在竹椅上烤火,进门时我有些犹豫,不敢擅入,征得老人同意,方才放心参观起来。据老人介绍,他祖上为木商,房子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来他又对周围的房子进行了并购,才有如此规模。

我问老人:“为啥叫做聪听堂?”老人委婉回答说:“房子同人一样,出生后都需要有一个名字,才能被记住。”这是中国文人的智慧,旧故里草木情深,有了名字,缘份才会落地生根,教我辈几百年还慕名……

走进婺源的古街小巷,很容易触摸到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他们尊师重道,敬惜字纸,讲究命理,崇尚儒学。他们遗留下来的中国风,沉重深厚,在这些深宅大院里,雕琢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如有可能,你可愿意跟我一起,去婺源,找一个清晨,撑一把油纸伞,在雨中挨次拜访?

转自乐途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