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5日下午,中国美术馆“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邀请刘魁立先生为公众带来“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的讲座。讲座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听众和嘉宾百余人。刘魁立先生通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领域丰富的经历和诸多生动的事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挖掘,讲到其文化内涵对当代人生活的关照,再到对建构和谐社会以及文化传承发展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讲座活动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
刘魁立,民间文艺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俄罗斯科学院民间文学协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顾问、俄罗斯《传统文化》杂志编委。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民族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民俗学会会长等职。著作有:《刘魁立民俗学论集》《民间叙事的生命树》《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等;译著有:《列宁年谱》《世界文学史》等。
吴为山馆长表示,全民素质的提高,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重要途径。文化的发展,有高原才有高峰,而高原的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对文化的认识。作为美术馆应当将当代的文化资源以美的形式传播,使中华美学精神和民族的人文理想能够滋润大众,让文化大师美的境界具有宏观的引领作用。“大师讲大美”学术讲坛系列讲座是中国美术馆于2015年正式推出的高端学术类公共教育品牌,旨在从多角度切入探讨美育相关话题,强调跨界性、学术性、社会性。
吴为山馆长在讲座前会见了刘魁立先生,张晴副馆长向刘魁立先生颁发“大师讲大美”邀请函。张晴副馆长在致辞中讲到:“保护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保护这些遗产的文化内涵,这其中蕴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和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根和魂。文化工作正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唤醒我们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更需要唤醒每一位公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在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中,全社会一起行动起来,让灿烂的中华文明熔铸成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血脉,成为我们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源头活水。”
刘魁立先生感慨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受益终生。”他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录》介绍了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实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是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要贯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有利”原则: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他认为:“非遗的传播意义重大,是相关机构、传播单位的事,也是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事。”当谈到“年味”为什么变淡的问题时,刘魁立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人的重生、环境的重建和关系的重构,有了这些才叫‘过年’。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间越来越少了,‘年味’自然越来越淡。‘年味’靠社会和大众共同来营造,才能真正让‘年味’回来。”随后他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两个角度展开,与听众分享体会。他认为当今社会上有些人重功利轻意义,短视地把传统文化作为追逐功利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特别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当我们有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充分认知,才能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问答环节中,一位非遗爱好者问到:“中国传统节气、传统节日、及传统孝道这些宝贵的民族文化,如何提升它们在年轻人中间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使其深入人心,代代相传。”刘魁立先生答道:“要让年轻人了解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它们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热爱我们的文化,将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就是很好的举措。”一位从事互联网科技行业的听众问到:“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让现代科技承载的内容更有魅力、更有灵魂呢?”刘魁立先生回答:“我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可以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个体回归自我,找到幸福感,成为快乐幸福的中国人。”另一位听众问到:“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非遗如何走出国门?”刘魁立先生回答:“中华民族愿意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也愿意吸收世界上各民族的宝贵经验和辉煌成就。这就是费孝通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大家彼此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共同创建美好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坛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刘魁立先生系统的介绍,不仅加深了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更让听众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刘魁立先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详实的资料和幽默的语言让在场听众感受到了一位学者的风范。
中国美术馆将会继续依托丰富的精品馆藏资源和优秀展览,以提高公众的综合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为宗旨,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大美之道。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