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遗集锦 / 非遗继承人

何华一——国家竹簧工艺大师
2019-04-25

导读:它是来自贵州深山的天籁之音,它是来自云南丽江的远古遗音,它是正在消失的乡土文化,它是来自你我内心的成长记忆。文化薪火,世代传承。从今年6月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老年之声面向社会征集富有地域特色或者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金秋10月,中国乡村之声选取部分作品,介绍我国各地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与大家共同分享中华民族美好的文化记忆。


据中国乡村之声报道,随着文化遗产热的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竹工艺大师何华一谦虚地称自己为手艺人。当记者与他谈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时,他总是强调只有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才能叫做真正的传承。他觉得做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经得起时代的考验,经得艰苦奋斗的考验。

江安竹簧工艺是江安竹工艺的总称。它历史悠久、兴盛于明朝正德年间,曾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其表现形态为竹簧、竹筷、竹雕、竹根雕、竹编、竹家具、竹装修七大类。其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在于它的造型、雕刻艺术既保留了中国书画完美的笔墨神韵,又显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技术。同时,它在内容上追求立意构思、传神达意,是民间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


何华一大师精品《长江颂》

何华一的每一件作品,都投入了许多的精力和情感。他的代表作《长江颂》整整雕刻了400多天。竹雕高39.5厘米,直径22厘米,曾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这件竹雕在不到1公分厚的竹材上精雕细琢出的层次多至十层,每一丝水纹、每一片叶子、每一处栏杆等等都刻画得极其细致,既有峡谷奔流、叠泉飞瀑,又有栈道凉亭、帆船竹筏,长江风貌一览无余。竹雕上的一些人物,只有半个米粒大小,但神态各异生动有趣。

何华一:我生在万里长江的起点,用刻刀来表现赞美长江是我多年的愿望。


何华一大师皮雕精品

何华一的徒孙罗平说,来学竹工艺时,起初是一种爱好,更深入的学习后,知道这是在传承。孙罗平想把竹簧的工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竹文化,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

何华一的两个女儿在他的嫡传下,分别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安竹簧工艺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师。授徒的四十多年间,他一共带出徒弟300多人。


何华一告诉记者,他在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继承当中,第一步是接受学习,学习继承前人的艺术,而且他觉得继承传统更要有创新,更要培养徒弟。

由当地政府牵头,何氏竹工艺商品生产基地挂牌成立江安竹簧工艺传习所及竹工艺陈列馆,采取边生产、边保护、边传承的生产性保护措施。同时由何氏竹工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的江安竹工艺商品生产基地现在已经建成并初步投产,生产基地将适时加工高、中、低档次的竹工艺系列产品和旅游纪念品,以适应市场需求。


何华一说,要到职业学校,让学生们得到艺术的熏陶。做传承艺术不单是要自己传承,还要熏陶别人,影响别人,让别人喜欢这个艺术,同时要把生产做起来。要有实际生产力,艺术收藏就是保护国家的非遗。(文 四川宜宾台陈君 邹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