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李春园:风铃之约,千家万家记乡愁
2016-03-14

编者案:该文内容为李春园女士在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孙部长,尊敬的刘魁立荣誉会长,尊敬的周司长,尊敬的朝戈金会长,尊敬的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真的像刘魁立老师说的是一个好日子,再过几天就是2016年的元旦了,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我们欢聚在这里,共同庆祝这个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和“风铃之约”项目启动,再此我仅代表中心的全体同仁,向各位关心支持这项事业的领导,嘉宾朋友们,致以深深的谢意和敬意,谢谢。

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民俗学会,是学会的二级研究机构,在学会的指导下,致力于为民俗文化在乡村社会的生存发展和传承,交换土壤,搭建平台培育传承者,使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得以更好的保存和弘扬,在此基础上,从浩瀚的民俗文化中,提炼出精华,形成课程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对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为当下社会,营造一个人人追求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良好氛围。中心将设立课题研究,扶贫帮困为主要目的的公益基金,和推动农村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产业基金,两大基金,实施公益引领,产业跟进的行动计划。研究探讨乡村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共通共融之路;实施直接面向乡城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和传承,帮扶农民改善自身生活环境,保持农村民俗文化活态土壤,为乡民搭建信息、文化等多方位立体传播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乡愁,故乡在我们的心中是有颜色、有味道、有声音的,故乡的春,是柳树梢吹过的阵阵暖风,故乡的夏,是小河边响起的声声欢笑,故乡的秋,是老房子飘出的袅袅炊烟,故乡的冬,是田埂上漫撒的轻轻雪花,。故乡在眼里更,更在每个人的心中,离家越久年龄越长,对故土的思念,就慢慢生出了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愫,于是乡愁,便从你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里,丝丝缕缕地抽出来,散开去。那一种最深切的情感。乡愁中有妈妈做饭的味道,有火炉红红的温度,也有深夜街头吱钮吱钮的自行车的响声,乡愁中有大海边成串的脚印,有青山林里欢快地奔跑,也有小街巷中撒欢地追逐。乡愁中有爸爸妈妈相携蹒跚的背影,有儿时伙伴渐已染霜的两鬓,也有早已难觅踪迹的街巷校园。我们每一次对故乡的回望,都增添了乡愁的浓度,浓得化不开。

正是对于乡愁文化的寻根和皈依。让我们炎黄子孙彼此认同,相互温暖。在弘扬传统文化这面大旗的召唤之下,有识之士们齐聚一堂,步履坚定,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东风不欠,万事俱备!

“风铃之约”项目由乡愁文化中心精心策划,立足于“精神引领、文化存续、农民受益、家园重建”的宗旨,将通过公益基金扶持和产业基金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遴选出、培植出一批民俗文化示范村落,其中重点遴选一批文化特色明显、历史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帮扶当地村民,整合政府以及社会市场的资源,通过规范指导、改造提升,建成一批中国民俗文化示范村落,并集结成一个文化上各具特色、服务上规范统一的文化生态联合体,并针对国内外特定人群提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回归乡野自然的文化体验服务。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涉及传统服饰、饮食、曲艺、民居等方面的专业机构,成为全国民俗文化专范单位,有效支撑和保障示范村落的建设。

古人常于殿角垂铃,用于知天象、报平安。而铃在佛教意涵上更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后人以为铃好韵(运),风铃渐成为吉祥平安的象征,并有思念、欢喜的寓意。本项目命名为“风铃之约”,意在对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表达我们面对乡村父老以及诗意田园的“乡愁”情怀。

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民俗学会的领导下,在德高望重的顾问们指导指引下,汇集了民俗文化和乡村建设顶尖的专家学者,和一批有着深厚的乡愁情怀的有识之士,怀抱理想,正开启一段充满使命感的文化历程。我们将通过学术研究、文化凝聚来守望乡愁;通过邻里守望、示范引领,来建设、完善我们的乡愁文化;通过诗意田园、乐业安居,来记住美丽乡愁。乡愁文化中心将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力求在保存传统和与时俱进方面共同着力,保持民俗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路漫漫其修远兮。风铃摇曳,清脆绵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心的成立只是一个起点,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界朋友的热心参与下,未来我们将携手共进,勠力前行,在乡愁文化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诚挚邀请各界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共襄盛举!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嘉宾、朋友们的支持和关爱,恭祝大家2016年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吉祥如意!

谢谢!


李春园

2015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