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汝城县的金山村,是一个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公元1050—1054年,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任汝城县县令。在此期间,汝城县“风节慈爱,吏治彰彰”,周敦颐更是留下了《爱莲说》《拙赋》等千古名篇。千百年来,汝城“士率其教,吏思其威,民怀其德”。汝城县的金山村,深受周敦颐理学思想的影响,村民民风淳朴,宗祠文化弥久不衰。目前,村里依然还有7处建筑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清古祠堂,其中叶氏家庙(敦本堂)、卢氏家庙(叙伦堂)更是被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金秋始,在汝城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委托被誉为“中国乡建第一人”的北京绿十字发起人、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君先生及其团队,进行长达两年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孙君老师多年来一直坚持这样的乡建理念: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而言,特别是对于像金山村这样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古村来说,其美主要美在四个层面:一是美丽的乡村外观风貌;二是附着在村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的浓厚文化底蕴;三是村民们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和文明理念;四是帮助村民提升经济创收能力,引领村民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四个层面的美,完善统一,才算是一个真正属于农民的美丽和谐的乡村。
基于以上四个层面,金山村的建设理念以“文化旅游、安居乐业”为原则。因此,在金山村的规划建设中,一方面,通过修复村内的祠堂及古建筑群,留住古代建筑风貌和宗祠文化空间,以供后人观赏回味中国古老建筑文化;另一方面,通过挖掘、记载和提升村落文化,为村民和旅游者留下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空间;再一方面,倡导先进的文化旅游村居思维,以及睦邻和谐关系的建设,以使金山村真正成为游客宜游、乡民宜居的幸福乡村。
目前,金山村的规划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修复好的祠堂和古建筑群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像一位古时隐居的才子学者,飘逸灵秀,咏古诵今。村边的水塘内荷田连连,真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美丽的金山村,正吸引着周边无数慕名前来的游人。
同样地,金山村的乡村建设实践也引起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兴趣和关注。2016年8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施爱东博士第二次来到金山村,开始了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本次调研将为金山村留下宝贵的民俗发展史志——《民俗中国:汝城金山村》,从金山村的历史文化、物质民俗以及精神民俗等方面勾勒村庄的古老历史、宗祠文化、风土人情、村民生活中的各种信仰文化和口传民俗现象,以及村民的时空观念、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传说等。
《民俗中国》系列丛书是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倾力打造的一套反应中国传统村落文化史志的系列书籍,旨在为后世的人们记载乡愁、留住乡愁,将中国百姓的民俗民风流存、传承。
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情绪体验。角度不同,乡愁的感触也不同。对于建设中的金山村来说,乡愁是多层面的。从政府来看,乡愁是政府对所辖区域人民幸福安居的一种期盼,是从宏观到微观的政府行为实践。从村民来看,乡愁是一种现实意义上的愁绪,是尽快实现脱贫,与现代生活水平接轨的现实诉求,是站在低处望向高处。从城里游客来看,乡愁是一种略带优越感的情感回顾,是站在生活高处看低处。而对于民俗学家和乡建专家来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强烈意愿,是站在未来评估现在的学术情怀与社会责任意识。
金山村的建设,正是综合了以上各个层面的乡愁情绪。我们相信,未来的金山,乡愁更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
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专稿,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