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大讲堂 / 乡愁美文

身边的乡愁 | 七月十五:那一尾“鱼”
2016-08-17

母亲守候着平凡的生活(来源:网络)

我出生的时候,是在农村。妈妈是教师,产假只有四十五天。为了让我继续过上“有奶吃”的日子,给我在同村找了奶妈,于是我就住到了奶妈家里,一直到一岁半时才回到自己的家。

奶妈是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典型的农村女性,脑子很聪明,手脚勤快麻利,却因为从小家贫没上过一天学,早早的在农村这个社会大学和土地结了一辈子的缘,任劳任怨地结婚生子持家干农活。记忆中的奶妈,脸从来都是因为经久的下地干活而黑黝黝的,身体却是很强壮。

但奶妈的手巧,也是村里出了名的。村里的习俗是,婚丧嫁娶时都要做不同涵义和外形的花馍馍(土话叫花馍馍,学名面塑),作为一种礼俗。每到谁家有了红白事宴,奶妈总是被叫去帮忙,捏各种各样的花馍。

在老家,我们管这叫花馍馍,学名是面塑。

记忆中,每年七月十五这一天,我总是会去奶妈家里。只要一走进那熟悉的院门,奶爸和奶妈就迫不及待地迎了出来,欣喜地带我入室。而奶妈总是在前一天就蒸好一条很大的面鱼:鲤鱼的形状,上面用食用颜料点缀得五颜六色,胖乎乎的鱼,欢乐的色彩。

回自己家的时候,我的手里就多了一条肥硕的鱼,小小的人,走路都是满足和自豪。

因为那时住在农村,农村里的孩子有奶妈的并不多,而只有奶妈才会给自己用奶水喂养过的孩子送上这样一种古老欢乐的祝福。弟弟虽然也有奶妈,但他的奶妈多年疾病缠身,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鲤鱼”。所以当时的我,孩童的得意自不用说。

长大后到了北京,也知道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是一个传统习俗上祭奠死去亲人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晚上,在十字路口,总能看到有人用烧纸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祷。而我的脑海还是根深蒂固地停留在那个“面鱼”时代,每到这一天,总是想起我的奶妈一家,想起我们在一起的虽然艰苦却亲情饱满的日子,想起那条胖胖的欢乐的“鱼”。

但令孩儿饱,慈母不辞饥。七十年代早期的农村,还处于刚刚解决饥饱问题的艰苦年代,奶妈家人口又多,我上面还有三个奶哥哥和一个奶姐姐。但我,在奶妈的精心喂养和一家人的呵护下,健康快乐地长大。我的奶姐姐常开玩笑说,她之所以没有长成高个子,就是因为天天背着我。时隔多年,如今,奶爸已经不在人世,奶妈也已白发苍苍,皱纹满面,再没有力气为我做一条活蹦乱跳的面鱼。近几年每次回去看望奶妈,她那双灵巧的手已经抖抖索索,因为生病而不停地颤抖,如同我酸酸的想要流泪的心底。但我知道,属于我和奶妈奶爸的七月十五,如那面鱼,鲜活地永久地保存在我的心底。于我而言,中元节的怀念,更成了一种浓浓来自于童年的亲情的乡愁。

父母对儿女的爱不会变老(来源:网络)

起坐心相逐,近遥意与随。我和奶爸妈之间的怀念,又何止只是在这一天?无论距离有多远,无论天上或是人间,我们的情意永远相通相随。那条中元节的“面鱼”,就是我们之间独特的情感表达,就是我经年不忘的乡愁味道。

但愿,我用我的努力和爱,也为奶妈奉上我心中“爱的面鱼”。我想,母女连心,我的奶妈,她一定感受得到。

作者简介:张玮,女,博士,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

联系邮箱:zhangwei3632@126.com。

本文系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首发专稿,欢迎分享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