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心动态

[张玮]排扎:建设美丽乡愁
2016-09-09

编者案:2016年8月底,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春园,副主任兼秘书长张玮,以及专家委员会主任孙君实地调研了贵州排扎村。张玮认为,“保护几千年农耕文明,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才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保护之根本。


初见排扎,是在一个有着碎碎凉风的阴天。8月底的贵州,还是稍稍有些闷热。想象中的苗寨,传说中的吊脚楼,村内的房屋依山势而建,掩映在青翠葱茏中,古老而神秘。远远看去,美丽自然的排扎村,果真像极了散落在山地中的黑珍珠。

跟着大队伍,走村串巷,一会平地,一会爬坡。远处青山滴翠,雾霭沉沉。近处人行畜欢,炊烟袅绕。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偶见一些穿了苗服、裹了头巾、挎着篮子摘菜的苗家老妇,挑满绿草箩筐的农夫,还有头戴花饰或银饰的美丽村妇,也有不多的一些苗家小孩,新奇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异乡人。

如果站在过客的角度走马观花,远远看去,这里不失为一个古朴秀美的生态村庄,很容易激发人们对乡村故土的美好乡愁情怀。然而当走近它、了解它时,才知道这里却是一个处于帮扶状态的贫困村庄。很多房屋在岁月的洗礼下已年久失修,屋内陈设老旧,与现代化生活相差甚远。这里产业较为单一,农民的生活和经济水平仍在贫困线行列。尤其是当看到台江县领导赵凯明先生手机中存有的排扎孩子照片时,心头一紧,眼底尽湿:这些本该穿着花衣踢着毽子唱着儿歌上着学堂的不到十岁的小姑娘,却是身背砖块,艰难地行走在苗乡的山路上,眼睛里却已无任何哀怨和委屈,只是平静地接受这不该接受的一切。

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故乡》,当他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故土,看到记忆中欢快、明丽、生动活泼的项带银圈的十一二岁少年闰土,在社会的动荡和窘迫的生活面前,变成一个脸色灰黄皱纹交错的中年男人,曾经的豆腐西施站成了圆规式姿势,曾经的乡村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似乎连鸟雀都不再光顾”,曾经心头的温暖变成了沉沉的失落,美丽的乡愁无处安放。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至少有欢快的童年,他们夏天看瓜叉鳖、雪天捕鸟,在田野里尽情地嬉戏。而如今我们排扎村里的孩子,却过早地承受了这实实在在的生命中之不应承受之重。这样的乡愁,早已超越了思乡、怀旧的情怀范畴,已经不再是美丽,而是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愁绪。

如今,乡愁正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集体情怀,成为人们一种普遍性的对于乡土生活和传统文化回归的渴望情绪。当饱受现代先进生活眷顾的城里人,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和时空距离感,开始到农村寻找和释放所谓的乡愁情结,当艺术家和摄影家们将断壁残垣、古旧凋敝作为珍贵的艺术素材,当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情绪越来越急迫,人们更多的意识到:保护几千年农耕文明,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才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保护之根本。

外表貌似美丽、内里早已凋敝的排扎村,并没有被无声地淹没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洪流中。在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下,排扎村迎来了乡建专家、画家孙君老师和他创办的绿十字团队。按照孙君老师一直以来的理念:“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多年来,孙老师一直致力于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和实践,并以他画家的眼光,规划建设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乡村。在孙老师的理念中:田人合一,才是美丽村庄的根本。只有田人合一,农村才是农民的农村,才是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孙君老师更着重提升农民的财富创造能力,引领现代农民的精神文明价值,修复、挖掘和继承农村传统文化。乡愁,在这个有志有愿的团队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情怀的宣泄,而是踏踏实实的理念实践。

如今的排扎村,在孙君老师的理念指导和政府的全力促进之下,美丽乡村建设已经启程。乡长和村支书以及更多的村民,正认真地进行垃圾分类的基础工作,投入到改善家园环境的行动实践中来。其他的建设团队也驻扎在村内,逐步开展了排扎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我们相信:在政府、绿十字团队和勤劳坚韧的村民们的一致努力下,排扎村的未来,是美丽村舍与村民幸福合二为一的和谐,是浮现在排扎人脸上的幸福笑容,是每个人眼里最美丽的乡愁。

一定会有那么一天,山林深处,苗家寨里,溪水欢流。“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属于排扎的美丽乡愁,互相成全,弥撒在彼此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