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
中国历史上对琴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其中包括琴的文化、故事、曲谱、演奏等内容。孔子、司马相如、蔡邕父女、嵇康、王维等都对琴有研究;伯牙、子期的知音故事、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等都从侧面反映出琴的作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古琴音乐中体现的是高雅的胸襟、学识和修养。琴学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
管平湖先生系清代名画家,故宫如意馆馆长管念慈之子,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北京。师从名画家金绍城,学花卉、人物,擅长工笔,笔法秀丽新颖,不为成法所拘,为“湖社”昼会主要成员之一,管平湖的古琴演奏运指稳重刚健,刹有神韵,风格苍劲古朴,刚柔相济。
管平湖先生将毕生精力倾注於古琴事业,不仅演技精湛,闻名於世,而且琴学造诣极深。他对琴学最主要的贡献在于古曲挖掘、演奏风格及古指法研究三方面,特别在发掘古谱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古琴指法考》等著作传世。管先生先后打谱十几首,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离骚》、《大胡笳》、《胡笳十八拍》、《秋鸿》、《饮乃》等许多著名古琴大曲均由他率先发掘打谱,通过他的艰苦努力,使这些绝响已久的古琴曲得以重新恢复了艺术生命,对古琴工作有起潜振绝的雄伟功绩。先生一贯赞赏:“打谱、操琴,皆贵自然,自然有山川湖泊之壮观,也有风雨雷电之变化,自然界有虚有实,音乐也要虚实并举,形神兼备,但应以虚涵实,以神统形”。所以他认为古琴音乐艺术最美之处,就在于弦外之音和无声之美,正如老子说:“大音希声”,也就是白居易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先生打谱操琴都非常重视意境,他常说:“弹一首曲子,不单单是用手弹,而是要用心弹,不但要弹出音响,而且要弹出内在的深情、气势和神韵。只拨弄几条弦,那只是音响,而不是音乐”,琴声要虚虚实实,似有似无,刚柔相济,要充分展示出乐曲的内涵,令人有言有尽而意未止,耐人寻味,余韵无穷。有《古琴指法考》等著作传世。管先生不仅善於弹琴,而且精於制琴和修琴,现故宫所珍藏的唐琴“大圣遗音”、明琴“龙门风雨”,都经过管先生修整完好。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颗名为旅行者一号的卫星探测器,上面装有一张容量为100分钟的金唱片,录有巴赫、贝多芬的音乐,唯一一首亚洲音乐就是由中国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琴曲《流水》,她在向茫茫宇宙寻找新的知音。
王迪先生于1940年正式成为管平湖嫡传弟子,一直跟随老师进行古琴研究。1948年她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后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经过5年的专业训练,使王迪具备了现代音乐学素养,为整理琴乐储备了技术知识。管平湖不识现代乐谱,作曲系毕业的王迪,有能力把老师弹出的旋律一句句记下来。管平湖做的是把“减字谱”变为活态的音乐,这称为“打谱”,王迪做的是把老师“打”出来、听得见的“谱”变为看得见的“谱”,这称为“定谱”。现代版琴谱上都在曲名一边写有“打谱”“定谱”两词,意思就是传谱人“打谱”,记录者“写定”。前者负责把“减字”从琴谱上“打谱”成曲,后者负责将音响记录成现代乐谱,使之合于现代节奏比例和现代规范。所以,《古琴曲集》的各首乐曲前面,都这样署名:“管平湖打谱、王迪定谱”,表达的就是这两个步骤。打谱技术,要靠管平湖这样的琴人完成,记谱技术,要靠王迪这样的现代音乐学家完成。1956 年,查阜西、许健、王迪组成“古琴普查小组”, 历时三个多月、采访 86 位琴家、到达 20 多个城市和地方(依次为济南、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绍兴、长沙、合肥、武汉、重庆、贵阳、成都、灌县、西安等)的普查,获得了发起人始料未及的收获。他们组织各地琴家在当地电台录音,资料汇总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音乐研究所。最后,共采录 262 首琴曲,时长近两千分钟。她曾参加编著《古琴曲集》、《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古指法考》、《中国乐器介绍》、《广陵散初探》、《中国古代歌曲70首》、《中国民歌222首》,以及《音乐百科词典》琴人、琴曲、琴歌部分,并编辑出版《管平湖古琴曲集》和《中国音乐大全》中我国九大琴派已故著名演奏家的录音资料。在传承和发扬、完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琴学遗产,尤其是琴歌的挖掘、整理和制作、推广方面,王迪先生更是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管平湖先生的指导下,她尝试琴歌的打谱工作,发掘整理了《黄莺吟》、《长相思》、《胡笳十八拍》等琴歌,其中《胡笳十八拍》曾在1959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演唱会上吟唱,受到观众的欢迎,此后陆续整理了数百首琴歌。1990年赴香港参加亚洲艺术节“古琴名家汇香江”活动;1983出版《琴歌》一书,收录琴歌五十余首,在海内外琴界影响广泛。1991年至1992年应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邀请赴美讲学;2001年在台北举办“琴歌琴韵”音乐会,两次赴台湾演出和讲学;经多年辛劳,王迪先生陆续从《浙音释字琴谱》、《风宣玄品》、《东皋琴谱》、《松声操琴谱》、《张鞠田琴谱》等二十余种历代流传较广的琴谱中发掘整理出琴歌百余首。著有《弦歌雅韵》一书。
古琴演奏、书法和绘画于一身的任景利先生
任景利,北京人。他刚近舞象之年,就迷恋上古琴,是现代管派古琴名家王迪先生的嫡传弟子。他继承了师祖多才多艺的本领,曾拜齐派画家李苦禅弟子徐东鹏名下学习国画,又在大学书法艺术专业攻读四年,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学生。可以说,他在古琴和书画上,都曾获得名家真传,而他自己更认为,中华国学艺术源远流长又一脉相承,和合之上,永无休止。
谈到古琴,任景利说,从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被美国飞船用铜制磁盘唱片送出太阳系,到古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验证了古琴不但是中国的文化瑰宝,也是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象征文化。
谈到他的古琴恩师王迪,他说,王迪先生在古琴演奏上继承了管派指法的稳重刚健,神韵昂扬,苍劲古朴,刚柔相济的风格;她还是研究推广古琴理论的先驱。50年代,她就追随管平湖成立“古琴研究小组”,至今,她仍然是对古琴文献研究贡献最多的人之一,她也是把传统琴学纳入现代知识体系最重要的学者。她曾任教中央音乐学院,也曾在哈佛讲学,可以说桃李天下。今天,人们能够看到的所有署名“管平湖打谱、王迪定谱”的古琴琴谱,不但充满大师的神思,也饱含着她的智慧。而任景利就是向这位名家磕头拜师的 。
至于古琴和书画之间的联系,他说欧阳中石和王迪老师都曾教导他,要追求书画的“意境”和抚琴的“意境”,看来琴理和书理是相通的。任景利的独特体会是,除了技巧,抚琴和书画的根本精神都是在于寻觅天人合一的感悟,抚琴要感受曲调的脉络,曲韵的精神,书画也是要情系表达的内容,譬如临帖,临王羲之《兰亭集序》要去感知曲水流觞的情趣,发掘内心的清馨、愉悦,操笔使之轻快飘逸,字字秀美。如是,有了感悟在先,就会抚琴飞仙韵,下笔如有神了!
目前,任景利先生正在致力于古琴的推广传承,也致力于中国书画的创作,同时多次率团访问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北欧诸国和俄罗斯等,进行文化交流,他用琴韵书香为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做着贡献。
来源: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网